电影图片
导演:
谢尔盖·德瓦茨沃伊
演员:
Ondas Besikbasov,Samal Esljamova,Askhat Kuchencherekov

观看量:77110

“图潘”高水准!即将消逝的草原梦

https://www.douban.com/review/1569592/
  
推荐Ulzhan时就提到过Tulpan,有趣的联系。
  
戛纳东京大出风头,有几把刷子吧。
  
可惜是过犹不及的一个片子。
虽然在摄影上面做的很出色,长镜头里的风沙暴大气象算是一绝,有些匪夷所思(接生等段)。但很多镜头就是太过设计,可以切、可以换,但导演就有意(刻意、故意)地不断拉长。影片不仅镜头虐待人,音响设计上也很虐待人,完全没有配乐,全部用剧情带出(如小女孩卖命地放声大唱)……后半部分不如前面有意思,迫使我放弃了逐画深究的念头。
  
这种极致的追求会让人想到杰兰,比杰兰还极端。如果说杰兰是可以把画面一帧一帧地剥离,Tulpan就是逐个镜头地设计了。
  
有《哭泣的骆驼》般的动物加分,整体上还是很值得一看。不过最后估计就和《乐队造访》等片的受众面一样吧,被忽视的地理版图、一样的获奖路线,趣味有余但难有大作为。
说到最后,内地观众更容易想起的恐怕还是王全安《图雅的婚事》。在艺术追求上,私以为本片会强一些。

无法想象在这片风沙之中是怎样生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他们在天地之间,在最接近天神的地方,虔诚的活着。

里面有很多对立体。爱唱歌的女儿,喜欢听新闻的儿子,一直梦想去安拉穆图的小男孩,善良的妻子,刻薄的丈夫。每当女孩唱起歌的时候我都很感动,尤其是和妈妈一起唱的那段。
阿莎给母羊接生的场景让我有点崩溃。

我们应该了解民族外的东西。可以看看这部电影的真实。

对这类题材感兴趣,因为具备可操作性。但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拍摄用了4年!若果真如此,那就很难了……对此表示一点怀疑。如果是4年,那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
片子里大量采用长镜头。虽说大量采用长镜头,却不是“纪录片”风格。演员的调度和走位都是经过设计。而且也没有强调“纪实”。应该就是导演喜欢的风格。但通篇的这种长镜头有时会有出戏的感觉。尤其是在主客观转换和演员复杂调度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觉。那时会觉得是出于“技巧”或者过于强调“风格”。
水兵执着的想要做一个牧民,让人想到对土地的依恋。可现实环境又那么严酷和贫瘠,在这也许体现了民族的根性。而“上进”的女孩,开拖拉机的朋友,包括最小的外甥都向往城市,这大概就是现实吧。导演没有强调这种冲突,只是提到,甚至没有更深入的去讲水兵为什么执着的做一个牧民。
非常好的电影,能看出拍摄的难度非常大。这种长镜头的方式很考验演员表演。而且片中大量的动物和小孩子的戏,更难了。
戛纳的一种关注应该是对独特的人文发现的奖励。这片子最优秀的部分大概就是真实

看了好几遍,因为小时候生长环境的原因,我们班里还有几个哈萨克族同学,我们关系都还不错,所以感触多了一些…
有一些背景和细节想和大家分享:
哈萨克斯坦确实有海军,在里海,2003年左右才成立。
拖拉机运水是常态,人和牲口喝的用的。以前都是马车驴车,冬天需要凿冰打水。
小儿子学驴叫。驴叫,是发情的意思。
哈萨克电台的音乐是玛依拉,前苏联的民歌,十月革命期间以前,卖马奶的姑娘有歌唱天赋,人们为了听她唱歌而买她的马奶。20-30年代传入我国,主要内容是教育年轻人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光阴

看完后,我莫名一直哼唱着“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象那都他尔闲挂在墙上”。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哈萨克草原牧民的生活。一个看起来像极了纪实手法拍摄,其实充满了设计和构图,充斥着各种长镜头-人物、自然、动物……其中孩子和动物的部分不知道花费了摄制组多久的时间和心思。
故事很简单,鉴于剧透也完全不会影响观感,简单说个开头。一个退役水兵(为此特意查了查哈萨克斯坦怎么会有海军?发现!为了保卫内陆湖-里海,2003年组建的小型海军

“图潘”高水准!即将消逝的草原梦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bmrpos.com/tiantang/kandianying-33447.html

线路F1

好看的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