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笔

年代:2000 

首映:2000-12-15

时长:124 分钟

语言:英语

观看量:22167

热播指数:300

豆瓣:7.6

更新:2024-05-09 22:49

剧情:
  萨德(乔弗瑞•拉什Geoffrey Rush饰)是19世纪的法国作家。他才高八斗,崇尚言论自由,小说中有不少情色描写。这些作品激怒了法国当局,政府把他关入疯人院,然而,专制的枷锁只令到萨德更坚定地奋笔疾书,作品在疯人院里一部一部的诞生。   疯人院的主管是一个开明的年轻神父。他也读萨德的小说,对萨德的才华和精神充满欣赏。他对萨德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让他专心写作,同时让洗衣女梅德林(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饰)帮助萨德,把他的作品带到外面出版。梅德林与萨德之间也暗生情愫。   然而,强大的国家机器还是将萨德送上了绞刑架。政府容忍不了他“伤风败俗”,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开启了民众的思想。
展开
线路F5

图集

  • 鹅毛笔 图1
  • 鹅毛笔 图2
  • 鹅毛笔 图3
  • 鹅毛笔 图4
  • 鹅毛笔 图5
  • 鹅毛笔 图6
  • 鹅毛笔 图7
  • 鹅毛笔 图8
  • 鹅毛笔 图9
  • 鹅毛笔 图10

影评人

“鹅毛笔”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刚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深深的有这个印象,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觉得人们的结局真的都是自找的.
而且最后人们都回到他们内心渴望的归属
但看到最后,就又觉得风水轮流转,
不是好人有好报那么简单
不管好人还是坏人,他们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落魄的时候
既然这样,还是遵从自己内心最重要吧
这个片子,我觉得最震撼的一段就是疯人院失火
所有人都处于"极度自由"的状态
疯子也许是世界上最遵从自己意愿的人
在面对没有人管治的局面,为所欲为
各种不能被批评为丑恶的本性行为真的让我很难受
我是典型的书呆子,
看完这个也深深的有那种认为"规矩非常重要的"想法
也许我们以前,最开始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的教导,
也会是这样未开化的自然的状态,
没有秩序可言
伤害了别人,也肯定会被别人伤害
但秩序如果建立的有问题,
那就是一部分永远不被伤害,而一部分人永远在被伤害,
这是一个大问题!

那样悲惨的结局,是不是该归咎于那个压抑的时代?道德二字,是束缚人们行为的枷锁,还是用来压制人们的借口?
这个故事,始于情欲,结于血腥。几位主角都形象鲜明。
--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伯爵是太领先于那个时代了,所以不为那些卫道者所接受,而大众,偏偏喜欢他的小说。
他又是太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了。任你如何折磨我,我就是要写,写尽你们不耻却真实无比的故事。
一次次的打压,一次次的反抗,一直到死。心灵上他从没被打败。
--因为压抑太深,所以才会有对情欲的渴望。
毕竟是人类的本能,即便是神父,也整日忍受着内心渴求与自己信仰的矛盾交战。
后来他一定后悔了吧,没有在爱人活着的时候做该做的事,只能在梦中怀想她的芳容。
--权利总会造就伪善的人,皇帝如此,医生也如此。
满口的仁义道德,却娶了年轻的修女,满足自己的欲望。
用伯爵夫人的钱来为她的丈夫“治疗“,其实是用在装修自己的房子。
最讽刺的是,伯爵死后,反倒印起了他的小说来赚钱。

一部很有震撼力的电影。
它的力量首先来自于对道德教条的大胆嘲笑与叛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萨德侯爵被塑造成一个坚持自我对色情的癖好,追求言论自由,不惜以死抗争的亦正亦邪的形象,甚至,其抗争压迫的正面意味要更为强烈些。杰弗里拉什的表演真是令人赞叹,颠覆了这个历史人物传统的形象。
它的力量也来自于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女仆形象。虽然那时温斯莱特还年轻,但演技却已可圈可点,演活了这个酷爱情色小说却又保持着处女之身的女孩,其内心的情欲渴望与行为的清白纯洁形成一种巨大张力,使得这个形象具有动人的力量。
当然,它的力量还来自于剧情,精神病院恐怖怪异的场景,精神病人演色情舞台剧的可笑与怪异的混杂,医生刑罚的阴森可怖,都给人一种紧张感和奇观感,有效地缓解了剧情拖沓带来的观看疲劳。
另外,那个医生的故事明显取材于薄伽丘的《十日谈》,用在此剧中真是天衣无缝,充满反讽。此人内心的淫邪与外表的道貌岸然正好与女仆是个对比,而他费尽心思在修道院中培养出来的所谓纯洁小妻子

片子无疑是野心勃勃地,给我一种文艺复兴的感觉,导演似乎是在说:“你要认识自己的本能,你才能做你自己。”
片中,我认为能很好地转圜于本能和人类应有的克制与理智之间的人,就是温斯莱特饰演的女仆,她沉迷于伯爵写的释放情欲的小说,她一遍一遍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角色,但她也可以义正严词地坚定地说:“有些事能写出来,但不能成为现实!”我看到她挣脱公爵的诱惑时,真的是十分吃惊,原本我以为这个角色会在情欲小说的诱惑下,沉醉于本能,但她做到了理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仆马蒂比起疯狂的作家伯爵和虔诚的神甫,更具有人类的高贵品质,或者说,她更像一个真正健康的人。而极度浪漫与反叛的伯爵最后必然要面对专制的悲剧,神甫最后的疯狂与残暴一定程度上也得归罪于他过度的克制。而马蒂却能直视自己本能的丑恶,用心去做一个好女人(“如果我无法演好书中的坏角色,我敢说我在现实生活中就不能一个好女人”),善和恶,美和丑,都是人性,都是不可回避的命题。她可以游走于危险与安全之间,游走于本能与克制之间

怎么说呢,整片电影都像在跟福柯打招呼,从《疯颠与文明》到各种权力关系,疯狂是对自由的极度渴望和安以遏制的表达欲的外露,而政治、宗教和个人自由的权力关系则一直暗含其中。抛开情色的外衣,这还是一部能让人思考的电影。
至于三星,实在是不能忍受其中的情色片段,个人觉得过去低俗,当然这也许是电影表达思想的一种外在手段,看似疯狂的举动后面,往往别有深意。当玛德莲处女之身遭受暴行死去,当神父变成第二个萨德,有些结果似乎让人胆战心惊。
我个人觉得有很多值得挖掘的点,第二遍时,揭开情色的纱幔,我们或许可以深层次探究考夫曼真正的用意。

神父最后在片尾说,终于找到了自由就是墨水和笔。神父一直恪守宗教规范,谨守克制私欲,最后找到笔墨才是自由。这说明之前那些宗教的恪守把神父给憋坏了,影片中神父对于马蒂莲的感情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基督徒,我其实很怀疑神父和耶稣的关系是否是真实和亲密的。很怀疑神父所笃守的只是宗教,不是信仰。
影片最后神父说他的文字会很阴暗让读者做好心理准备去认识完整的人性。我的疑问是神父难道不应该对人真实的罪性有比一般人更深的了解么。就是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不能自拔的阴暗才需要救赎啊。对于我,如果不是耶稣,我不会真实的从本质的认识人的罪,了解完全的人性。但是最近也有看到很多教会只讲美好,不讲罪。之前没有对这个引起重视,直到昨天看goodtv对范玮琪的在心灵不打烊里的专访。牧师在最后的挑战决志的整片讲道中没有提到任何关于人的罪和耶稣的救赎。甚至在最后的决志祷告中也没有。全篇都是只要你相信耶稣,把你的烦恼交给神,你就会有喜乐和平安。此时的耶稣和菩萨没有区别,都只是你相信祂听他的话按他说的话好事,你就能蒙福

“鹅毛笔”真正的艺术家都是疯子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hbmrpos.com/tiantang/kandianying-34001.html

展开

豆瓣精选

白日美人
7.61967年法国剧情
弗里达
8.72002年美国剧情
情迷六月花
7.61990年美国剧情
苦月亮
8.41992年法国剧情
活色生香
7.61997年西班牙剧情
烈火情人
7.31992年英国剧情
露西亚的情人
7.52001年西班牙剧情
钢琴教师
7.52001年奥地利剧情
飞行家
8.12004年美国剧情
性、谎言和录像带
7.71989年美国剧情

美国剧情片

收视爆火推荐

天堂A排行榜

只为你推荐